建站频道
      分享到:

      探故宫《伯远帖》与《四库全书》之谜

        作者:孔宪君2017-05-25 18:32:30 来源:中国美术家网
        探故宫《伯远帖》与《四库全书》之谜

        故宫《伯远帖》能够和《四库全书》扯到一起,还得从启功的一次电视座谈节目当中的谈话说起。事情的起因,缘起启功对故宫《伯远帖》的鉴定。这次鉴定启功涉及到了清朝初期吴其贞《书画记》,对故宫《伯远帖》的记载。而吴其贞《书画记》,又是被乾隆从《四库全书》撤出的十一种书籍当中的一种。这样一来,故宫《伯远帖》就和《四库全书》扯到一起了。

        启功在谈到《书画记》从《四库全书》中被撤出时,他的情绪非常的激动。因为他考查撤出本的撤出过程,他认为是他考证的一部分。启功对《书画记》被撤出的过程了解的非常清楚。但是他对于《书画记》从《四库全书》中被撤出,究竟到底是何原因却闭口不谈。只谈乾隆认为此书语“有违碍猥亵之处。”那么此书究竟:“违碍”在哪里,又“猥亵”在何处,在这个关键问题上,启功则只字不提。他只讲此书被撤出的过程,却闭口不谈被撤出原因的出处是来自何方。这种考证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考证。没有实质意义。只考证撤出的过程,是跟着乾隆的“考证”思路走的考证,考证撤出的原因才是真正的考证。一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,是判断所观察该事物是否客观至关重要的因素。

        《四库全书》撤出本,重点是对周亮工、吴其贞等人的十一种书籍,以所谓语“有违碍猥亵之处”,而从《四库全书》当中撤出的。启功为什么要不厌其烦的、反反复复的来强调,《书画记》是从《四库全书》当中被撤出的呢?这里面其中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?说到底就是反复的强调,《书画记》中的一些言论是不可信的。此帖不是“廓填”,是“非摹是写”的。那么《书画记》被撤出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启功并不清楚。假如启功要是十分清楚《书画记》被撤出的原因的话,他也就不会认定故宫《伯远帖》是真迹了。这个问题不但启功不清楚,就连编纂《四库全书》的馆臣们,他们也并不了解乾隆撤出《书画记》真正的本意和用意。

        据《办理四库全书档案》内军机处记载,是因书内所载“春宵秘戏图”语涉猥亵,奏明应毁。但后来《书画记》中已均无“春宵秘戏图”,仍将该书撤出。对此,馆臣们就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了。为什么要以“有违碍猥亵之处”的罪名,非要将《书画记》拒之《四库全书》大门之外呢?实际上就是因为《伯远帖》。是《书画记》中记载了此帖是“盖唐人廓填”这句话,引起了乾隆极大的愤怒。“廓填”即先勾出轮廓,然后填墨。也就是说廓填是摹写,摹写就不是真迹。这才是让乾隆大为恼火闹心的地方。乾隆认为《书画记》中“盖唐人廓填”的要害,是说御藏《伯远帖》不是真迹。它箭头直接指向了《伯远帖》,顶撞了乾隆一手创建起来的《三希堂》,动摇了乾隆一厢情愿确立起来“三希”是真迹的基础。乾隆岂能够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,所以乾隆非要拿《书画记》问罪不可,这是乾隆五十二年(1787)8月11日发生的事情。

        乾隆(1736)年即位。乾隆十一年(1746)获王珣《伯远帖》之后,就与《快雪》、《中秋》两帖合并,开始创建所谓的《三希堂》。在创建初期屡遭众汉大臣、翰林、大学士等人的反对,这些人不仅拿出了宋史、明史,还有宋当时鉴定的记录。由于乾隆建《三希堂》的决心已定,就不顾众人的反对,一方面实行高压政策,轻者罢官,重者坐牢,甚至砍头。另一方面逐步的从思想上、意识形态上不断的给人们洗脑。那些反对的大臣、翰林、大学士多属汉人,他们不仅熟读宋史、明史,而且对汉文化非常的了解。以至后来不断的发生了许多,像乾隆强建《三希堂》而遭众汉人反对的事情。这样一来就促使了乾隆下定决心,要彻底的修改宋史、明史等汉文化。决心编修一部乾隆版的汉历史《四库全书》,于是就大规模的篡改汉文化。至使如今有许许多多的像故宫《伯远帖》这样的悬案无从考证。

        《三希堂》在经过四十一年之后,人们早已慢慢的习惯了“三希”是真迹的社会地位。乾隆他本人又不说,他是因书中有“盖唐人廓填”这句话,而将《书画记》拒之《四库全书》大门之外的。所以馆臣们就误认为,是因书中的“春宵秘戏图”中语有“猥亵”之处。但是后来把“春宵秘戏图”删去后,仍未解乾隆之愤怒。所以馆臣们就对《书画记》,被撤出《四库全书》才感到百思不得其解。那么乾隆为什么要不顾众大臣、学者的反对,强建《三希堂》呢?乾隆认为堂堂大清,没有几件像样的墨宝,成何体统,为突显大清的威望。于是就开始了自编自演《三希堂》是真迹的闹剧。无中生有,凭空捏造出了一个《三希堂》。再加上一些捧臭脚、没骨气的汉人,为一官半职而不守正道。这就使得乾隆更加的有恃无恐。乾隆强建《三希堂》二十六年之后,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禁书、焚书运动。可以说乾隆《三希堂》的确立,是对汉文化统治的像征,也是对汉文化实行大规模改造的序曲。经现代研究证明“三希”是真迹的谎言已不攻自破,“三希”是真迹的说法,早已支离破碎,名存实亡。《书画记》中的“盖唐人廓填”确实是违抗和妨碍了乾隆“三希”是真迹的确立。乾隆便抓住了“廓填”这个小辫子不放,被乾隆视为猥亵下流之处来说事。

        违碍:指违抗和妨碍了“三希”是真迹的确立。

        猥亵:指下流的语言,箭指《伯远帖》不是真迹,是“廓填”。

       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,所以乾隆才将《书画记》从《四库全书》中撤出。这才是《书画记》被撤出的真正原因。关于《书画记》从《四库全书》中被撤出真正的原因,启功并没有向广大电视观众讲,而启功只讲了乾隆认为此书有违碍猥亵之处。和从《四库全书》中被撤出的过程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启功口口声声的自称,自己不畏皇威、皇权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启功自幼在满族家庭长大,自小就接受满族家庭传统的教育,不由自主的就会受到满族贵族传统统治的影响。误以为乾隆个人的观点与主张,当作朝廷官方的态度与意志,带有法律的性质。误认为故宫《伯远帖》上盖有乾隆印章为官印,对乾隆假公济私的作法,认识上产生了偏移。总以为那印是官印,是官方正式的立场,这是错误的。实际在没有经过官方授权,有组织的对此帖进行系统、有效鉴定的情况之下,私自盖上官印,也不能掩盖其立场只是乾隆个人的观点与主张。由于启功对乾隆印章产生的偏移。所以启功才会步乾隆的后尘,也认为此帖是“非摹是写”的,同样认为吴其贞《书画记》中“盖唐人廓填”有违碍猥亵之处。其实“非摹是写”的首创人、发现人不是启功,而是乾隆。“非摹是写”不是启功的考证。从严格意义上讲“非摹是写”这一概念,应当属于乾隆的考证。启功的考证是跟在乾隆“考证”后的所谓考证。乾隆早就“临窗映日”了。所以乾隆才能够提出此帖有“猥亵”之处的。讲启功考证此帖是“非摹是写”那是不对的。启功对于宋朝的鉴定不去做考证,反尔却步乾隆的后尘,这能说启功不畏皇威、皇权吗?

       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《四库全书》:“清人纂修《四库全书》而古书亡!”(鲁迅《病后杂谈之余》)同理,乾隆立“三希”则“三希”亡,乾隆树《伯远帖》则《伯远帖》亡。

        回顾《四库全书》编纂的整个过程,真的是让每一位国人都感到惊心动魄。乾隆为了满族统治的利益,竭力的奴化汉民族,不但在思想领域,还是在意识形态及文化领域,努力消除不利于满族专制统治的各种言行,对汉文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。给社会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和不可弥补的损失。乾隆借编修《四库全书》之名,大规模的禁毁、焚毁古书,摧残古代文化,实行文化专制,仅编纂《四库全书》的十年就:

        一、查缴禁书。全部焚毁的书籍多达3100多种。这与《四库全书》所收录的3461种几乎持平。相当于乾隆编纂了一部《四库全书》,同时他也焚毁了一部《四库全书》。销毁数量达13600多卷,焚书数量达15万部以上,同时还销毁书板170余种,达8万块以上。有许多珍贵的史料,从此断子绝孙。有些孤本,国人只能通过国外的博物馆才能看到。

        二、这还不算狠,最阴险的(最阴险的一词见鲁迅《病后杂谈之余》)是在《四库全书》中,运用或撤出销毁,或删改挖空,或抽换改字等手段,对原文内容进行肆无忌惮的改写。名为“稽古右文”实则改变原作者书写的本意。使得汉文化变形走样,以达到变古乱常,为满清统治服务的目的,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,实行文化专制。

        三、大兴文字狱。《四库全书》开馆十年内竟发生48起(有人说54起)文字狱。受牵连人数多达万人,因文字狱而被害的汉人有近4000人之多。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之下,还有谁敢言“三希”不是真迹呢?于是说违心话,做违心事就蔚然成风。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,真正做到了对汉人的精神统治。

        要说乾隆“变乱旧式,删改原文”破坏了原书的真实性、可靠性,并非危言耸听。且看乾隆硬是将《宣和书谱》中的“家范世学”,愣是改成为了“家学世范”。从这点小事,就可以看出他肆无忌惮的改字古籍,疯狂到了什么程度了。他变古乱常改变原来古人的规定,这一事实是无可争辩的。

        由于乾隆始无前例的禁书、焚书、篡改原文,不知有多少像《书画记》这样,有关“三希”真与伪的珍贵史料被毁掉。乾隆通过编纂《四库全书》,检查了天下所有的所谓有违碍猥亵之处的书籍,最终将这些不利于满清统治的部分,全部的毁掉,历史文化被严重的篡改,以至后世的人们再也看不到前朝真正的历史,使得真假无从考证。乾隆借修《四库全书》禁毁、篡改古书,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,远不止于文献、典籍方面的损失,其负面的影响以及后果,更是无法的估量。对中国古文化的伤害程度,远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        鲁迅先生《病后杂谈之余》讲:“则清人纂修《四库全书》而古书亡,因为他们变乱旧式,删改原文”。鲁迅先生所讲的旧式指的是什么呢?以故宫《伯远帖》为例,故宫《伯远帖》的旧式,就是宋朝对此帖的鉴定之规定,就是《宣和书谱》以及米芾为此帖所作鉴定评语的规定,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讲的旧式。改变了这个旧式之规定,此举就叫“变古乱常”。正是因为《书画记》根据宋鉴定规定之旧式,揭穿了乾隆立“三希”为真迹的谎言,明确指出御藏《伯远帖》不是真迹。这才是《书画记》从《四库全书》被撤出真正的原因之所在。


        责任编辑:静愚
      相关内容
      More.. 名人堂
        More.. 艺术展讯
        •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meishujia.cn,All right
        • 服务QQ:529512899电子邮箱:fuwu@meishujia.cnbeijing@meishujia.cn
        Processed in 0.027(s)   7 queries
        update:
        memory 4.302(mb)